(DG唱片 波利尼演奏肖邦夜曲;巴尔赞《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中译本 ) 波里尼所弹的强音,forte,比传统上的夜曲演奏要来得更有力度,更为果断,大大加强了夜曲的表情幅度。起码,它不再那么舒适可人,在后面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听到波里尼更为惊人的演绎。波里尼演奏肖邦降E大调夜曲(9号之二),同样异常强调了尾声处的两个forte的力度,似乎是一股强力,猛然击破了原本有限的格局。 肖邦的夜曲虽然师法菲尔德,但恰恰是肖邦夜曲,令后人看到了菲尔德的缺陷:情感幅度过于狭窄,结构安排套路陈旧。肖邦夜曲在这两个方面,大大超越了菲尔德。首先,是结构上的突破。菲尔德的夜曲结构其实来源于意大利歌剧咏叹调,aba,a段主题,之后是b段的插入,然后再返回a段。典型的歌曲结构。今天的许多流行歌曲,也没能逃脱这个格局。 肖邦《夜曲》作品15号第三首,就打破了aba的结构。从一个类似马祖卡舞曲的a段,转入赞美诗般的b段,而后突然意外地结束,仅有ab段,开头的素材不再重复。同时,将三拍子马祖卡舞曲引入夜曲,也是肖邦的创新。肖邦的夜曲大多没有明确标题,但这首夜曲的草稿上,肖邦却注明,“在《哈姆莱特》上演之后”。曲子中有很多下行悲叹的音调,有种犹豫而悬而未决的印象,也许这就是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刻画吧。 我以为,肖邦在夜曲中的创意,以及波里尼大师般的雄浑气魄,在夜曲作品32号之一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表面平静的a段,但你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隐藏在下面,表现在a段尾声,一个突强的休止,几乎像个断裂,似乎有什么可怕的转折,但并没有到来。肖邦把这留在了结尾,b大调的结尾,突然转为b小调,一个突发性的,带有宣叙调特色的惊人尾声,打破了aba结构,让作品结束在一个非常意外的悲剧结局上。其中的戏剧性,是悄悄潜入的。波里尼的演奏,体现出他深刻理解了这个创意。 肖邦曾说,他不喜欢没有内在思想的音乐。即使有菲尔德的夜曲开道,肖邦夜曲的独创与革新依然令人赞叹。菲尔德的先例仅仅影响了肖邦的早期夜曲。波里尼认为,肖邦虽然也借用了美声唱法的旋律、架构和气息,但他的钢琴表达更为深入,尤其是他的和声,远远超过了仅有简单伴奏的贝利尼咏叹调。肖邦的和声语汇给予他音乐最深沉的力量。 肖邦在旋律与和声方面的探索,在晚期夜曲中更加明显,譬如作品48号之一,旋律很有创意,和声老到,织体中带有很多复调式的内声部,非常丰满,菲尔德的伴奏加旋律的狭窄模式被抛在了后面。48号之一几乎很难再用夜曲的定义容纳,英雄般的葬礼进行曲逐步转为激情的漩涡流,中段如同赞美诗,回到A段时,肖邦标注到:速度加快一倍。由此,A段的性格气质全变。钢琴家和学者Roy Howat说,其标新立异之处,会让肖邦同时代的怪才阿尔坎都为之失色。 四. “浪漫主义即为现实主义......1790年到1850年的浪漫主义者所追寻的并不是一个借以逃避的梦想世界,而是一个用以生活的现实世界。对现实的探索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意图。”(P.52) 波里尼1960年拿肖邦钢琴比赛大奖,他自陈:“拿了肖邦比赛头奖之后,这位作曲家即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四十年来,波里尼在环球录制了众多肖邦作品专辑,在录完协奏曲、练习曲、前奏曲这些重头之后,他在六十三岁的年纪上,转向了肖邦夜曲,第一次拿出了肖邦夜曲的全集录音。此次录音,他认为有能力比前人演绎得更为自由。波里尼这个肖邦夜曲版本,是在他比较了波兰肖邦曲集与德国Urtext净版后,综合而出的。波里尼以为,公开演奏肖邦夜曲的最佳之道,是不带中场休息,一遍演完所有的夜曲。他曾经尝试着做过好几次。 |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