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2008年台湾电影总结:超过世代 超越新新浪潮

新浪娱乐

关注

2008年12月12日,在台北上映113天的影片《海角七号》下画,创下本土电影全台票房达4.6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500万)的票房纪录,成为年度最大的黑马,并带来了台湾本土电影新的希望——尽管2008年在台湾上映的本土作品只有《大灌篮》《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海角七号》、《渺渺》、《1895》等大约35部,基本上与2007年持平,但《海角七号》带给台湾本土电影的影响,则将在2009年、2010年愈加明显。

《海角七号》给台湾本土电影带来新的希望

而2008年11月至12月期间,8部台湾地区的新片登陆台北影院,包括洪育智导演的历史剧情片《一八九五》、林玉芬导演的惊悚片《凶魅》、程孝泽导演的爱情文艺片《渺渺》、李鼎导演的人物传记片《爱的发声练习》、邝盛、林子亮、梁宏志、提瓦莫伊太嵩合导的惊悚片《绝魂印》、钟孟宏导演的黑色幽默片《停车》、钱人豪导演的黑色幽默片《纽扣人》及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征服北极》(今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闭幕片)等。从数量上而言,这几乎与当时在香港上映的香港电影的数量相持平(香港上映的为《夺标》《烈日当空》《女人不坏》《叶问》等9部);从类型风格上而言,则几乎是风格迥异,惊悚片、剧情片、纪录片甚至传记片,涵盖浪漫爱情、喜剧或黑色幽默、励志等,意味着台湾电影在这个时期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如此的一种盛况被媒体赞誉为是“台片新高潮”,这也是继前不久焦雄屏将魏德圣、程孝泽等人赞为是“超过世代”后的又一个说法,而两者都同时指向于2008年潮流暗涌的台湾地区的电影,尤其是一批新导演执导的作品,包括魏德圣的《海角七号》、钟孟宏的《停车》、钮承泽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程孝泽的《渺渺》等,大致上展现出2008年台湾地区电影的面貌。阿木/文

 [1] [2] [3] [4] [5] [下一页]

台湾地区影片再起风云

“台片新高潮”,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但是包括了“台片”、“新”及“高潮”三个词。

台片,自然是台湾地区影片这个传统说法的简称。传统的电影批评里,是将华语片按照地区分为中国大陆地区电影、香港地区电影及台湾地区电影三部分。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这三地电影还是血脉相连,但五十年代后逐渐的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八十年代初的三地新浪潮,香港地区是以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一批留学回来或者在电视台工作数年的新导演组成,他们以影像描绘现代化与本土化背景下的都市生活百态,陈凯歌张艺谋等则着眼于农村,讲述着他们的乡土故事与家国梦(尽管这家国梦已经比起刚刚过去的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显得多了些许的反思),而杨德昌侯孝贤、万仁等着重于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书写,尤其是擅长于书写个人的成长经验。而台湾地区电影因为历史与文化的因素还时常纠缠着与日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复杂情感(如王童的《无言的山区》、吴念真的《多桑》),或表达原居民的生活与文化(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原居民与外省人之间的矛盾),这些传统因素也都被融合进魏德圣《海角七号》中,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而洪育智导演的《一八九五》则直接以1895年时台湾当年被分割的悲情史为背景并以台语为对白的(其台北票房已经超过1300万新台币)。于是,台湾地区的电影,有着其比较独特的文化韵味,就如当年的香港电影一般,并与香港电影的越来越缺失自己的“港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台湾电影是以台语片为主,直到四十年代末张彻编剧的影片《阿里山风云》才出现第一部国语片,后来蒋介石政府迁台后将电影业规范化为政权统治的一种手段,再加上当局所推行的一系列支持国片的政策(但这种国片的说法,当时是讲台语片排斥在外的),使得国语片在台湾电影中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台片”则渐渐的变成了一个日久的文化——这有些相似于香港电影中的粤语残片的命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超过世代 超越新新浪潮

“新”,则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而旧,并不仅仅是指李行的乡土电影、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王童的《香蕉天堂》之类的反映传统生活状态的作品,还包括近几年蔡明亮、李康生等人的所谓艺术电影,尽管不少影片都是通过获得国片辅导金才制作出来的,但不同的人生经历、想法,也就出现了截然不同风格的影片。金马奖主席焦雄屏激情赞许了《海角七号》《九降风》这类新导演的作品,以“超过世代”褒扬了他们的“新”:“我借这个字词形容这批新生力军,因为叫他们‘新浪潮’、‘新新浪潮’、‘新世代’都会与以往混淆。称‘超过时代’既可以期许他们‘超过’前几个世代的沉闷,更能形容他们的声势”,“台湾电影传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电影的沉闷和自溺中,年轻人在艺术电影压力中抬不起头来,许多人也想效法前人去弄影展,别的不学就学长镜头,学不动镜头,把电影弄得四不像。等猛然惊醒电影是需要观众时,又回头走一些最有保障的路,用恐怖片和同性恋题材争取最保守、安全的族群。电影进入黑暗期有十年了,终于又重见天日”。不过,这些“超过世代”的导演们在呈现“新”的同时也展示出风格多元化的一面,如陈怀恩(《练习曲》的导演)、林书宇(《九降风》)都是以较细腻的风格,而魏德圣则是在粗糙中穿插着浓浓的人情味,林靖杰以细腻的洞察力挖掘埋藏在生活底下的人性,陈芯宜则直面边缘人物的惨淡人生,而同样关注弱者的杨雅喆与钟孟宏(《囧男孩》《停车》),都是带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囧男孩》

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新浪潮”,针对的是当时风行一时的琼瑶式三厅电影及暴力功夫片(这两种类型在当时都是被视为逃避主义文化的),九十年代蔡明亮、易智言、林正盛等人的新新电影或者新世代,则是针对于侯孝贤杨德昌等这代电影人而言,但这股新新浪潮还没有汹涌多久,就因为其所谓的艺术性而不顾观众的需求,使得台湾电影越来越成为沉闷的代名词,也将大部分的观众拒之于门外;如今,终于迎来了一群并不拒绝同时代的观众的导演们,尽管艺术手法上不能说是完全的创新,但他们不再沉溺于所谓的个人成长经验,而尽可能的追求更多观众的认同,在票房与口碑上,对于十多年来的新新浪潮而言都几乎是一个全新的世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海角七号》带动观影高潮

“高潮”,是相对于刚刚过去的十多年台湾地区电影的不失喧哗但整体平静来说的。《海角七号》的大约2.3亿新台币的台北票房,这是事先没有人会想到的(影片拍摄过程中还为了筹备资金而经历种种的波折,钮承泽导演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便是当代台湾影坛的一个侧面写照),但它就真真实实的火了,而且还不像《色·戒》般只是单部影片的火,相反的带动了观众们对于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热情与信心(这正是此前台湾观众所缺失的),据说不少台湾人的见面语不是问是否看过《海角七号》,而是看了几遍《海角七号》(尽管也有一些观众不是因为影片让他感动或共鸣而去看,倒是因为怕没有看而跟不上流行的步伐被朋友所笑);于是,原本反响还不大的《囧男孩》在观影潮中冲刺过了1700万新台币(仅是台北影院的收入),六月已经在影院上映的林书宇导演的青春片《九降风》在九月再度“降风”,11月7日上映的《一八九五》也已经超过了1300万新台币,原本故事、风格都与近几年的台湾青春爱情片大同小异的《渺渺》(台北票房232万港元),也让不少人共鸣,如《一年之初》的导演郑有杰撰文表示他在看片的过程里忍不住共鸣的压低声音偷偷哭了一场……电影是需要观众的欣赏的,而好的电影,更是需要观众们的共鸣,就像有观众说过的,我不懂什么电影是好电影什么电影是坏电影,但我知道哪些电影让我感动!

《海角七号》让更多台湾观众进影院欣赏本土电影

2008年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好莱坞电影成功替代香港电影成为台湾地区市场中的老大,在每年的市场份额中高达90%甚至是95%,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则一般在3%以下,甚至只有0.2%;而2008年,《海角七号》以2.30亿新台币的台北票房远远的超过了《蝙蝠侠6》的1.09亿的外语片成绩,并带动了《囧男孩》(影片于9月初开始上映,首映周末已经累积160万港元)、《九降风》(本片在今年六月初在台北上映7周,累积票房323万新台币,九月底在《海角七号》的带动下,又取得130万新台币的台北票房)、《渺渺》等台湾地区电影的本土热潮,再加上此前《大灌篮》的3174万新台币的票房,及《练习曲》、《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流浪神狗人》的不俗口碑,台湾地区电影从口碑到票房,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值得一指的是,台湾地区的本土电视或音乐上的偶像明星,出演电影并不能成为票房的保证,如大S主演的《爱的发声练习》《保持通话》,前者根据传记改编而至今仅取得大约338万新台币的台北票房(全台湾地区的票房大约等于台北市票房的两倍),后者在香港票房累积超过1350万港元但在台北票房仅有92万新台币,同样的,吴尊( blog)主演的《剑蝶》(blog),其台北市票房只有97万新台币,而当年风靡一时的仔仔周渝民( 听歌),其主演的《斗茶》《蝴蝶飞》,分别取得43万、15万新台币的台北票房。

2008年,将是记入台湾地区电影史册的一年,因为有《海角七号》,更因为在《海角七号》的带动下,掀起了一阵观影的新高潮,带来台湾地区电影复兴的希望——就如电影处局长史亚平所说,“2008年是令台湾影坛振奋的一年,从春天的《流浪神狗人》、《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风》,到夏天的《海角七号》、《囧男孩》,台湾电影不但持续获得国际影展肯定,更重新将台湾观众带回戏院”。而华语片前十名的台北票房,也比过去的2007年有明显的增长(见附录)。

另外,数部台湾地区影片也已经确定了明年年初的上映日期,元旦是林育贤导演的《对不起,我爱你》(田中千绘主演),2月27日上映表演工作坊的电影作品《这儿是香格里拉》(丁乃筝导演),陈奕先、九把刀、方文山(blog)及黄子佼(听歌)合导的《爱到底》将在三月上映,而四月份则由李启源导演的《乱青春》;另外,程孝泽的《渺渺》将与陈凯歌《梅兰芳》等一同出征柏林电影节,《海角七号》、《停车》等将在内地或者香港上映,戴立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不能没有你》入围鹿特丹影展……台湾地区电影的超过世代的浪潮,已是波涛汹涌!

附1:2008年台北市十大华语片票房(单位:新台币)

《海角七号》   2.306亿

《长江七号》   8687万

《赤壁》       7957万

《囧男孩》     1726万

《见龙卸甲》   1673万

《大灌篮》     1587万

《一八九五》   1304万

《江山美人》    473万

《九降风》      458万

《画皮》        433万

附2:2007年台北市十大票房(单位:新台币)

《色·戒》       1.362亿

《投名状》(blog)  7009万

《不能说的秘密》  2645万

《门徒》          724万

《刺青》          714万

《天堂口》        371万

《六号出口》      323万

《最遥远的距离》  313万

《基因决定我爱你》 153万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150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08台湾电影佳作一句话点评:

《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以日常生活中的滴点细节让人共鸣、感动,让观众在影像中找到自己的情绪点。

《停车》

《停车》:一个男人停车而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组合为一幅幅台湾当代社会的浮世绘。

《九降风》

《九降风》:新导演的处女作固然尚缺火候,但缓缓流淌的情感何尝不是你我回忆中柔软的一部分?

《囧男孩》

《囧男孩》:两个儿童“骗子”的成长故事,书写少年时代的叛逆,带出时代的无奈。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台湾地区电影界、政治生活的浓缩,喜怒哀乐的背后是现实的无奈!阿木/文

[上一页] [1] [2] [3] [4] [5]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