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舞台演出拼“干货”艺术教育玩“混搭”

新闻晨报

关注

各领域嘉宾齐聚“面面观”,分享本届艺术节的精彩剧目导赏。 /晨报记者 何雯亚

    晨报记者 殷 茵

名家云集、新作频出的艺术演出如何挑选?艺术体验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零距离交融?艺术教育如何口味更丰富,菜式更新颖?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面面观”活动现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首次携手,特邀舞蹈家黄豆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靖、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李翔宁、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建筑师柳亦春等各领域嘉宾齐聚一堂,不仅为在场观众带来本届艺术节的精彩剧目导赏,也一同探索了“当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

黄豆豆力荐舞蹈“干货”

每年艺术节的演出琳琅满目,如何挑选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出,是一门技术活。在此次“面面观”导赏会上,舞蹈家黄豆豆带来了最实用的舞蹈观演信息和私家“菜单”。
本届艺术节上,世界顶尖当代芭蕾舞团NDT荷兰舞蹈剧场将带来首次在中国演出的作品《狩猎我心》。与常在空旷的舞台演出的传统舞蹈不同,这部剧作中,舞台被三块板划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里都有一个家庭,观众可以同时看到三个家庭在同一时空里发生的事。
尽管云门舞集是艺术节的常客,但黄豆豆依然推荐了今年林怀民带来的作品《稻禾》。“林怀民的作品有很重的稻米情节。家乡的麦田,让他念念不忘。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也解了他的乡愁。”而看惯了“不明觉厉”的现代舞,悉尼舞蹈团的《反向》也可能是一部“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在舞蹈表面调皮搞笑的处理下,作品藏着编导对现实生活深刻的反思和响亮的回应。”

首创“学生观剧团”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自2015年启动至今,通过亲民的导赏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真正实现了艺术与市民的“零距离”交融。本届艺术教育更为多元:面向白领的“艺术季节”,将城市空间与艺术体验相结合,打造时下最夯的文化新地标;针对学生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合唱艺术实践活动”,则特邀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以合唱音乐会的形式传唱谷建芬的《新学堂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今年首创“学生观剧团”将招募并培育一批大学生、高中生剧评人全程参与艺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探讨,评选心中的最佳剧目。艺术教育部也邀请了熊源伟、王勇、喻荣军、毛尖、钱正、张麟、李严欢等各领域专家为观剧团导师,对观剧、评论进行指导,与观剧团成员进行互动。

艺术融入城市空间

除了全年龄段受众群体的覆盖,艺术教育的场地也从剧场拓展到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参与者不再是端坐剧场单纯欣赏的观众,而是参与城市艺术创作的一份子,让艺术走出剧场,融入生活。
黄豆豆认为,打破镜面舞台,利用公共空间打造不同以往的舞蹈表演,在固定的空间里体现了艺术的流动美感,是难以复制的全方位感官体验,也是国内外舞蹈界大师正在尝试的全新领域,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能对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热情和能量。

热门评论

阮敬业 0
按照那些艺术家的说法,京剧直接进博物馆就可以了
浙江杭州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