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戏现在哪能?日脚勿大好过

新闻晨报
周柏春、姚慕双 代表作《学英语》等
吴双艺、王双庆 代表作《关亡》等
王汝刚、李九松 代表作《尊姓大名》等□晨报记者 高 磊
这两天,上海独脚戏要上央视春晚的消息,引发了大众对“独脚戏”的关注。到底什么是独脚戏?难道就是滑稽戏吗?不少80后、90后上海小囡都不解地向父母辈询问。
事实上,作为诞生于上海的曲艺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脚戏,在本土年轻人眼中竟然有些陌生,倒是引发了一个更值得反思的话题:独脚戏在上海的现状,到底怎样?如何传承?
“不太景气”、“有些疲软”,昨日,记者在对上海曲艺界的采访中,听到了近乎一致的评价,《滑稽王小毛》编导、中国十佳曲艺广播编辑葛明铭告诉记者,现在,独脚戏一年的新脚本创作不超过10个。而上海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也谈到,如今,在上海能演独脚戏的专业演员,不过50多人,与鼎盛时期不可相比。
[兴衰]
1930年代很鼎盛,如今专业演员只有50余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滑稽戏,其实就是从独脚戏发展过来的,也就是说,独脚戏出现的时间更早。”葛明铭说,真要追溯起来,独脚戏诞生在1920年前后的上海,当时,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在堂会客串演出时,由一人说笑、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扮演多种角色,自称独脚戏。1927年,王无能正式以“独脚戏”挂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来沪,称为“社会滑稽”;次年,刘春山相继而起,称为“潮流滑稽”。三人对于独脚戏的崛起,功不可没,被后人并称为“滑稽三大家”。1929年,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邀当时著名的五班(10人)独脚戏艺人以“五福团”名义举行每周一次的“大会串”,扩大了独脚戏的影响,广受欢迎。
“独脚戏开始鼎盛的时候,是在上世纪30年代。”葛明铭说,那个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档(双档即为一档两人),并在游艺场、堂会和民营电台演播,内容均自编自演,各显其能。抗战胜利至建国初期,姚慕双、周柏春以“新潮滑稽”出现,台风带有书卷气,在继承发展前人曲目的同时,大量编演新段子,如《人民真开心》等。程笑飞在“唱”上另树一帜,在独脚戏中展示各种地方戏曲。杨华生从内地回沪,表演独脚戏注重作品内容。其时,姚、周档,程、刘(小刘春山)、俞(祥明)档,杨、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档,在民间电台上各展所长,拥有大量听众。艺人们足迹遍布电台、游乐场、堂会、舞厅、酒楼,再次掀起独脚戏的高潮。建国初期,独脚戏演员已逾500人。此后,独脚戏演员大多数参加剧团以演滑稽戏为主。
“应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独脚戏还是出了不少好作品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有一些好的独脚戏。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慢慢有了衰落的趋势。”对独脚戏在上海的现状,葛明铭的这番说法,并非一家之言。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同样坦诚,独脚戏现在走入了一个比较疲软的状况,“独脚戏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作为传承单位还在剧场、社区演出,但总的来说,保护和传承缺乏资金,人员编制也不足,演员收入偏低”。王汝刚说,如今,在上海能演独脚戏的专业演员,不过50多人,与鼎盛时期不可相比。
[困境]
缺本子、缺场地、缺静得下心的演员
一年的新脚本创作不超过10个
作为南方曲艺的代表,为何如今独脚戏面临着疲软的尴尬?
新段子通常都为比赛而生
接受采访时,面对这个问题,葛明铭给出了一个数据,据他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独脚戏新脚本的创作不超过10个,“这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他说,这两年,上海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好的新创作,比如独脚戏《爸爸去哪儿了》,题材就比较新颖,但这类创作优秀的独脚戏这些年是凤毛麟角,“通常的情况,往往是为比赛创作一个独脚戏,内容和质量远远不够,不能反映上海的真正水平,真正针对日常百姓的独脚戏演出新段子,几乎是没有。”
演员忙着上电视混脸熟了
为什么创作不景气?独脚戏、滑稽戏创作乏力,悖论的是电视滑稽却呈现兴旺态势。“现在的滑稽戏演员都忙于上电视,混个脸熟,静不下心创作独脚戏,但曲艺的一大特点,就是演员自身创作比较多,它和话剧什么还不太一样,话剧可以有专门的编剧,但曲艺通常演员就是创作者本身,自编自演,这需要时间和深入生活。”葛明铭说,其实,生活为我们的独脚戏创作提供了很多很多笑料,但演员们没有很好深入其中,挖掘生活,“你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说‘讲规矩’,规矩是一个非常好的独脚戏题材,很多矛盾、笑料,都是因为不讲规矩造成的,规矩可以引发出许许多多题材; 再比如人人都用的手机,同名电影《手机》把家庭矛盾、夫妻关系刻画得那么深,但我们的独脚戏却忽视了这一类和老百姓生活结合得那么紧密的题材”。
演员通常“hold 不住”剧场
在葛明铭看来,现在的独脚戏、滑稽戏演员为了笑果,更乐于说一些熟段子,心理上也不敢去创作,怕观众不笑,“独脚戏的好段子,没有三四十场演出的打磨,是不可能成熟的,但现在演员们没有时间,上电视的段子都是快餐,要的很急,不可能三五个月磨一个段子。”
毛猛达和王汝刚,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副团长和团长,两人经常坐在一起叹息的是,现在剧场里的年轻演员上台功力基本“hold不住”:“这20年来,电视对独脚戏、滑稽戏而言几乎成为双刃剑,一方面滑稽演员上电视轻松地聚拢了比剧场多得多的观众,我们当然也得益,但副作用是我们下面的青年人爱走近路,以为只要上电视就行了,舞台经验实在太少。我以前全年300场演出以上,现在的年轻人能有个三五十场就不得了。”
王汝刚也觉得,电视上的滑稽戏,不是正宗的独脚戏,但其造成了很多人认为正宗的独脚戏就是那个样子。“滑稽演员上电视,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滑稽演员上了电视,表演会受到框框,因为电视上演到一半,不好可以停下来再录,但在舞台上不可能这样,磨练要比电视多得多。所以,演员还是要活跃在舞台上,上电视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精益求精的琢磨。”王汝刚说,近年,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在黄浦剧场“驻扎”,有了固定的场所,独脚戏演出变成了常态,现代独脚戏《爱心》、《包装》、《爸爸去哪儿了》等,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欢迎,但目前,剧场面临整修,对演出多少有所影响。
举报成功